(四)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提供堅強保障。中國在實現“人類歷史上非凡的經濟轉型”的同時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
“我們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持續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提高制度競爭力。”
今年7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出版發行。深入學習這一重要著作,更能讀懂“中國之治”的奧秘。
有國際人士認為,“中國治理模式更能為人民提供穩定、繁榮和自由”。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靠的是制度,靠的是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新時代以來,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日漸成熟定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
今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第一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外媒評價“具有里程碑意義”。
20多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科學闡釋“地瓜經濟”理論,深刻指出“必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在大力引進各種要素的同時打到省外去、國外去,利用外部資源、外部市場實現更大的發展”。
從“地瓜經濟”理論引領到民營經濟促進法護航,中國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占企業總量比重超九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的成長史,折射法治中國建設進程。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施行外商投資法,激發外資熱情;出臺《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強化剛性約束……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法治打造出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的強磁場。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311萬條,生動詮釋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從北京探索形成“接訴即辦”等經驗做法,到安徽桐城推廣“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筑牢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平安中國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數智賦能,治理高效。裝上“數字大腦”的重慶,全市事件隱患風險“一圖掌控”,城市治理實現“秒級響應”;推進數字法院建設的上海,“一個案件”的全流程監管,輻射至“一類案件”的專業化審判,延伸至“一域問題”的協同性治理……以算力換人力,以智能增效能,數字中國建設推動治理更智慧、更精準。
在數字時代挺立潮頭,中國積極分享數字治理經驗,推進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等。今年9月,中國宣布未來5年將在全球發展資金庫項下設立“數字能力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全球發展倡議“數字南方”品牌。在個別超級大國“離群”之時,中國的“開源式現代化”正在為欠發達國家注入新動能。
“西方總試圖用‘奇跡’解釋中國過去40余年的快速發展,卻忽視了其背后的系統性設計。目光長遠、務實創新,這是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智慧。”曾在華生活18年的西班牙作家胡里奧·塞瓦略斯,在自己的書中記錄了關于中國治理的思考。
今天,“中國之路”越走越寬廣,“中國之治”更顯優越性,“中國之理”煥發強大道義力量。
“堅持系統觀念,要統籌兼顧、辯證施策,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有力保障。
(五)
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更大發展空間。中國引領全球共同開放的時代潮流,被寄予“未來持久的希望”。
2024年9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鄭重宣布: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今年6月,中方宣布將零關稅擴圍至53個非洲建交國。
如今,南非葡萄酒、尼日利亞可可豆、阿爾及利亞橄欖油……這些來自非洲的商品,正以更低的成本跨越重洋,走近中國消費者。中國主動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目的就是推動中國大市場成為非洲大機遇。
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十四五”時期,盡管外部挑戰風高浪急,“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甚囂塵上,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這是對“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的生動詮釋。數據顯示,中國連續15年吸引外資超1000億美元。截至今年7月,“十四五”時期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7148.7億美元,累計新設外資企業23.5萬家,比“十三五”時期增加3.2萬家。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1/3的進出口額、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
有外媒直言:“放棄中國市場,等于放棄未來10年的增長門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格林斯潘說:“中國倡導開放貿易,堅信貿易和投資對發展的貢獻,是20世紀和21世紀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典范。”
這是對“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有力踐行。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全國邊檢機關共計保障入境外國人75.1萬人次,其中適用免簽政策入境53.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9.8%、46.8%。目前,中國已對美國、俄羅斯、英國等55國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十四五”時期,從持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準入限制全部“清零”,到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從22個自貿試驗區構建起覆蓋東西南北中的“雁陣”,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進入沖刺階段……中國開放的廣度、力度、深度持續提升。
今年11月5—10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這一國家級博覽會,“是中國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
以開放共贏為鮮明特征,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成為全球包容性發展的典范。
這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的勇毅擔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匯聚150多個國家的和平發展夢想,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讓老撾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讓東南亞有了高速鐵路,讓馬爾代夫有了首座跨海大橋,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了首個塔式熔鹽光熱電站……
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旨在推動各國攜手行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后,新時代中國向世界貢獻的又一重要國際公共產品。
胸懷天下,立己達人。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答案”,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答案”,中國共產黨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式現代化不追求獨善其身,堅持同球共濟、和合共生。
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今天的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公平正義的一邊,成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公共產品提供者。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人心所向。
(六)
“人類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
從置身“世界歷史之外”到引領世界發展潮流,中國式現代化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開辟了人類邁向現代化的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示。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這是逐夢征程的歷史坐標——
距離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只有10年時間,距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也只有20多年時間。時不我待,催人奮進。
這是奮楫前行的動員號令——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們要“把‘十五五’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規劃好實施好,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大道如砥,大勢如潮。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激發只爭朝夕、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未來一定屬于我們!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責任編輯:王威)